四川省情网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06 16:47

泸州市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南高北低,东邻重庆市、贵州省,南界贵州省、云南省。泸州辖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3区4县,幅员面积1.2万平方千米。2013年底,全市总人口508.42万人。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1596.2亿元。 [详情]

泸州酿酒历史悠久,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于当代。此前,营沟头出土的晚唐五代时期容量较小的酒具证明,泸州是世界上最早具备生产高度酒(蒸馏酒)能力的地区。1986年,泸州纳溪区出土明代麒麟温酒器,见证泸酒悠久历史。 市境喜欢饮酒、善饮酒者人数众多。亲友聚会时,必以美酒款待,故有“无酒不成席”之说。20世纪80年代前,农村一般喝高粱白酒,又叫“烧酒”。赶集时,三、五个朋友聚会,在场上饭馆内喝个“单碗”,逢节庆时则放开喝。1990年后,农民收入增多,较富裕家庭也喝瓶装曲酒、啤酒。城市居民多数喝泸州老窖、郎酒系列酒和其他优... [详情]

[详情]

泸州市市花为桂花,市树为桂圆树,城市精神为“醉美大气、文明进取”。 [详情]

泸州,四川省地级市,古称江阳,别称酒城、江城,是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成渝经济圈重要的商贸物流中心,长江上游重要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第三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地区。 [详情]

泸州市标准地图基础要素版 泸州古称江阳。在夏、商时属梁州之域。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灭巴、蜀,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在内的大片土地。西汉景帝六年(公元前151年),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为郡,领有江阳县。东汉建安十八年(213年),置江阳郡。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置泸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泸州为泸川郡。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泸州。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1935年设置四川省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泸县解放,泸州先后为川南人民... [详情]

梁武帝大同年间(535—546年),“远取泸水以为名”,“泸州”作为地名沿袭至今。泸州,又称酒城。1916年,朱德随蔡锷起兵讨袁后,驻扎泸州。是年除夕,朱德赋诗抒怀:“护国军兴事变迁,烽烟交警振阗阗;酒城幸保身无恙,检点机韬又一年。”泸州因此得名“酒城”。2012年,泸州正式获得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名城委冠名的“中国酒城”称号。2017年,由中国酒业协会主办的“世界名酒价值论坛”在上海举办。会上,泸州获评“世界烈酒十大产区”称号。 [详情]

农耕习俗:泸州气侯暖和,雨量充沛,每年春节刚过,农事活动开始。农历正月初五,农村叫“起牙”。这天过后,农民开始栽红苕种,犁耙稻山,给秧山下肥。“惊蛰”时,泸州农村平坝、丘陵区开始撒播谷种、育秧,秧苗多为水秧。“清明”前后,泸州农村开始在田边、地角种黄豆、绿豆、麻豆等杂豆。“谷雨”过后,农村开始插秧。“立夏”后,农村开始收割小麦,同时榨红苕、点包谷(玉米)、栽高粱。农历四月中下旬,开始薅秧子,除去田中杂草、稗子,搅混田水,促进秧苗生长。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初,秧子开始“灌泡”(孕穗)。七月初或中下旬打谷子(收割水稻... [详情]

泸州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形成了以名酒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历史文化、长江文化为代表的五大特色旅游资源。全市2021年末有国家级旅游景区27家,其中AAAA级景区14家、AAA级景区7家、AA级景区6家。 江阳区、纳溪区创建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纳溪区大渡口镇凤凰湖村、民强村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江阳区成功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命名县,纳溪区、古蔺县创建为天府旅游名县候选县,合江县尧坝镇、古蔺县太平镇、合江县福宝镇由原四川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更名为天府旅游名镇;纳溪区民强村为首批天府旅游名村。 有...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