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科学家精神丨数字阅读背后藏着他的“光与电”——走进“当代毕昇”王选的世界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09 16:54

科技日报记者 张毅力

“一个科学家首先应该是一个好人。凡事考虑别人和考虑自己一样多,能做到这一点的就是好人。”近日,中国科学家精神宣讲团走进河南。在2025年秋季“开学第一课”科学家精神集中宣讲活动中,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副研究员、王选纪念室主任丛中笑,带领大学生一同走进王选的世界。

今天,每一页数字阅读的背后,都藏着王选孕育的“光与电”。王选是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引领我国出版印刷业迎来电与光的技术革命。该技术被公认为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后中国印刷技术的第二次革命。他的一生与自主创新、科教兴国的时代变迁紧紧相连,充满传奇色彩,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典范。

谈及与恩师王选的点点滴滴,丛中笑表示,王选常教导她和学生们,做事先做人,青少年时代就应努力按好人标准培养,只有先成为好人,才能做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民的好事。

把小学五年级获得“品德好 受欢迎”奖状当做至高荣誉的王选,在大学时代立志投身科学。“1954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王选了解到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性,这为他之后把汉字装进计算机打下坚实基础。”丛中笑说。

“铅板印刷完了以后,没办法把每个铅字再排到铅字架上去。就需要把铅字放到火里融成铅水重新铸字,新的铅字再排到铅字架上。”丛中笑介绍,20世纪70年代,中国印刷业效率低下、污染严重、劳动强度大,仍深陷“铅与火”的桎梏。

与此同时,西方已普及电子照排技术,在技术封锁下,自主创新迫在眉睫。1974年,“748工程”(汉字信息处理系统工程)启动。时任北京大学助教的王选,将目光锁定技术领先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

当时的王选,面对着如潮的质疑声——“中国一个小助教,能搞四代机?国外都未定型,你凭什么?”

质疑并非没有理由。王选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庞大的汉字字形信息存储进计算机中。但在当时,要把数以万计的汉字放入存储量只有几兆的计算机里,无异于天方夜谭。

“因为数学专业背景,王选就想到了用数学的办法去解决。”丛中笑介绍,王选独创了“轮廓加参数”压缩技术,用曲线勾勒笔画轮廓,以参数描述规则笔画,仅存一套字模,通过缩放生成不同字号。这一方法将存储量压缩至几兆,使汉字首次“住进”计算机。

然而,理论突破仅是起点。团队需在无合适显示器的情况下,通过宽行打印机输出字形数据,逐行核对错误。丛中笑回忆:“王选与团队在坐标纸上描摹字形,每种字体中有百余字模均需王选手工检查,2200多页设计手稿则记录了他日夜研发的艰辛。”1979年7月27日,首张汉字激光照排样张《汉字信息处理》诞生。

王选并未止步于实验室。他提出“顶天立地”战略:科技要顶天,市场要立地。面对国外厂商的竞争压力,他带领百余名骨干历经数年攻关,将原理性样机升级为可实际生产的Ⅱ型、Ⅲ型系统。1985年,《经济日报》成为首家采用激光照排的日报,此后五年内,国内99%的报社、90%的出版社弃用铅排,中国印刷业彻底告别“铅与火”。1992年6月1日,《科技日报》更是出版了中国内地首张采用彩色激光照排系统制作的彩色报纸。

对待科学,开拓创新;对待人生,淡泊名利。王选心目中有三大快事让丛中笑印象深刻,“一个难关几周想不出来怎么解决,忽然一天半夜想出绝招爬起来就写,这种愉快和享受是难以形容的;第二,看到我的成果大规模推广使用;第三,发现了年轻的帅才将才,把他扶持起来超过我”。

2006年,王选辞世,但他留下的不仅是技术遗产,更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丛中笑在宣讲时强调:“王选老师身上体现的开拓创新、爱国奉献、甘为人梯的精神,正是科学家精神的集中体现。新时代青年需传承这种精神,胸怀报国之志,照亮前行之路。”

“超越王选,走向世界。”这是王选留给科技界最后的战略选择,那就是期盼后人突破他的天花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