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为”的起源、演变过程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7-04 04:00

”的字源解说

”的本字;“”是“”的异体字。,甲骨文(又,抓、牵)(象,大型力畜),表示驯兽师手牵大象,驯化大象的野性,使大象为主人服役,劳作载重。有的甲骨文代替,用长鼻大口的字形,代替长鼻和大目。金文将甲骨文字形中长鼻大口的写成长鼻大耳的。篆文将金文字形中的写成不知所云的。造字本义:动词,强制驯服大象,使原本自然、自由、自在的大象,变成不得不听命于主人的劳动力隶化后楷书将篆文字形中的“爪”写成,将篆文字形中的“象”写成。俗体楷书将正体楷书字形中一撇三点的简化成一点。《汉字简化方案》中的简体楷书为”,依据草书字形整体简化。当“”引申出“不自然、不真实”的形容词含义后,金文再加“”另造“”代替,强调自然因素之外人类主观意志的因素。

附一 文言版《説文解字》:

爲,母猴也。其爲禽好爪。爪,母猴象也。下腹爲母猴形。王育曰:“爪,象形也。”,古文为,象兩母猴相對形。

附二 白话版《说文解字》:

为,弥猴。作为走兽的弥猴喜欢用它的爪子。爪,就是弥猴的形象特征所在。“为”的篆文字形下部像弥猴的形状。王育说:“爪的字形,像弥猴的爪形”。,这是古文写法的“为”字,像两只弥猴相对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