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海派”是指上海独特的文化和艺术风格,尤其是在文学、艺术、建筑、语言等方面的表现。这个词的来源与上海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密切相关,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历史上接纳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和影响,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的中国文化元素。海派文化因此形成了一个融合中西方特色的独特风格。
“海派”一词源于绘画领域,清末民初的上海是中国乃至东南亚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大批画家前来寻求艺术创作的机遇和市场,带来了自由开放的艺术氛围,此时,西洋绘画大量涌入中国,与传统的中国文人画首次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这一碰撞激发了画家们对传统文人画的反思与创新,其代表人物任伯年曾在中国西洋画的摇篮土山湾画馆得益,黄宾虹与西方美术学者、画家和收藏家有广泛的交往。刘海粟留法,钱瘦铁留日,陶冷月任教于美国在中国成立的亚礼大学,王康乐曾研习英国水彩画等等,这些文人画家对西画都有切身的感悟和体悟。
站在中国文人画发展历史转折点的他们,以包容之心将西洋画可取之处融入到作品的创作中,但又不失传统文人画的笔墨和精神格局, 逐渐构建起了彰显个性, 融合中西的 “新文人画派”,推动了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因这一流派发源于上海,故被称之为“海派”,同时,“海派”的概念由画坛扩展到戏曲、电影、小说乃至社会风尚、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文化”。
刘海粟作品
王康乐作品
新文人画派的形成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革密切相关。“海派”形成之后的又一里程碑以五十年代后的画家群体为主流,他们与前辈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经历,他们参与和见证了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从农耕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迅速深刻全面变革的全过程,他们从少年时代起就接受传统绘画的训练,有着扎实的传统绘画功底,80年代,随着国家与西方文化的接触日趋频繁和深入,这使得他们有机会睁眼看世界,表达对世界的独特理解。他们继承了“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海派精神,赋予了海派传统笔墨在时代审美上的崭新意义,他们既是传承者又是创造者。故称之为“后海派”,这正如“印象派”之后出现的“后印象派”,“后印象派”是“印象派”的发展与创新,而“后海派”则是“海派”的延续和再创造。“后海派”的代表人物有车鹏飞、汪家芳、乐震文、张弛、王守中等等。
车鹏飞作品
王守中作品
汪家芳作品
张弛作品
再看所谓“新海派”这一概念,貌似有理,实则经不起推敲。艺术哪有新旧之分,每个时期的艺术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有它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这个“新”字完全脱离了与传统“海派”的关联性。
“新海派”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属装饰性绘画范畴,由于作品甜腻深受大众喜爱但缺乏艺术的独立性,无传统笔墨技法,倒是放大了传统绘画的制作特效,具有复制性,如,反衬法(在背面或托纸上进行着色,以衬托正面画面),还有豆浆喷洒法,晕染法等等。海派的这种“装饰主义”的表现形式实属有些尴尬,即不像“维也纳分离派”那般彻底极致的装饰性,也非传统工笔画那么精妙,倒是酷似江南民间的“灶头画”,是对传统中国绘画笔墨修养不足对西洋绘画又没有切身的感悟和体悟,仅从西洋画的现代图式来理解西洋画,为迎合市场而刻意求新求变、寻求中西融合的结果。
新海派作品
第二类,号称“新水墨”或“当代水墨”,属当代艺术范畴,它的根基是完全受西方现代艺术影响下的水墨形式,个性张扬,表现手法多样,通过艺术观念来表达当下社会现实问题和精神诉求,视觉冲击力强,虽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无传承性,有些作品也有传统的呈现但仅是符号化的表达。
“新海派”的出现如芭蕾中融入了武术的动作,的确给人有新意,但终究不是武术的流派。虽有其存在的价值但代表不了海派的正脉。
当代水墨作品
当代水墨作品
海派的正脉,唯“后海派”是瞻。它既继承了传统的笔墨精神,又融入了现代的审美与技法,它既守住了传统的根脉,又开辟了新的境界,堪称海派文化的真正传承者。正如海派大家王康乐所言:“不继承无从创作,不创作无以自存。”艺术的未来,不在于一味求新求变,而在于守正创新,扎根传统,面向时代。唯有如此,海派文化才能真正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