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冢、墓、陵有何区别?墓前所种松、柏、槐、柳为何人规制?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13 00:26

原创 坟、冢、墓、陵有何区别?墓前所种松、柏、槐、柳为何人规制?

2023-12-11 13:35

发布于:广东省

坟、冢、墓、陵都是丧葬之所,但其形制是有严格区别的,不能混淆乱用。

而松、柏、槐、柳以及栾是丧葬之所所种之树,其规制更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不可擅种。

坟、冢、墓、陵的区别

在上古社会,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人的思维能力也有限,因此对生老病死,不能形成丧葬观念,当时人类处理同类尸体的方式就是抛之于野外,《孟子》曰:“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周易》也言:“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于中野,不封不树。”

到了旧石器中晚期,才开始出现了“居室葬”,这时人类居住的洞穴成为死者的丧葬之所。例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是把洞穴的“上室”作为居所,“下室”作为安葬之处。

墓是丧葬之所的最早形制。“墓”字上莫下土,“莫”表否定,在这里是没有,看不见的意思。墓的本义就是看不见封土,意即地上没有任何土堆,这样的葬所即谓之“墓”。

在母系氏族社会,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集体墓地,氏族成员死后都葬在这里,但不做任何标记。例如山东大汶口墓地西北部的一组葬区,虽然已经有了富墓和贫墓之分(东部随葬品比较丰富,南部几乎没有什么随葬品),但依然没有封土,地上也没有任何建筑物。

坟是丧葬之所的第二种形制,“坟”左土右“贲”(坟的古体字为“墳”),“坟,墓之封土隆起者”,在墓上封上厚厚的熟土,使之如山丘般隆起,这就是“坟”。

西周之前我国除东南地区外,一般都选择“墓而不坟”的埋葬形式。但到了西周初期,东南所流行的封土为坟开始传入中原,所以到了春秋战国时,大量的墓上建筑开始出现,而且逐渐被世人所青睐。

对此,古代文献中有明确的记载,如《礼记》载,孔子在葬其父母之后说:“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不过,此时“坟墓”两字尚有严格的不同,“坟”在时人眼里,仅是指“墓”上高出地面的那堆封土,而地下埋葬的部分只能叫“墓”,而不能叫“坟”。战国之后,墓上面有坟成为定制,人们才开始逐渐将它们混为一谈。

坟丘墓的兴起与当时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

因为传统的葬制将墓建在地下,即使墓室宏大,随葬品丰厚,人们仍然难以了解死者生前的身份地位。坟丘墓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它通过其特别的形式向世人一览无遗地展示了死者的身份和地位,成为社会等级的标志。

另外,春秋战国战争频繁,百姓四方迁徙,人们为了便于寻找亲人的墓地,也会倾向于采用易于识别的“封土为坟”葬制。这便是所谓的“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不可以弗识也。”。

战国时期,坟丘墓就已经非常盛行了。北方的燕、齐,南方的楚,西方的秦都广泛采用了这一墓葬形式。如河北易县故城附近的墓地,有20余座方锥形大坟,高约10到15米,边长40到50米。楚坟更为普遍,如江陵雨台山楚墓,“墓地在发掘前已是岗地和稻田,封土几乎全被挖掉,但尚存的封土也有3.35米高、径18米。”

随着坟丘墓的兴起和发展,墓名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春秋以前的史料皆称墓葬为“墓”,而到战国时期,由于墓葬普遍具有高起的土筑坟堆,“墓”开始被人们称之为“坟墓”、“丘墓”或“冢墓”。

同时,伴随着坟、丘的出现,从战国时期开始,埋葬也有了比较严格的等级划分。最典型的就是“丘墓”衍生出来的三种不同的叫法,即坟墓、冢墓、陵墓。

毫无疑问,坟墓就是普通老百姓死后尸骨的埋葬之处,《吕氏春秋》曰:“至于国邑之郊,不虐五谷,不掘坟墓。”

冢墓的埋葬对象则都是一些社会中上层人士。这种墓地的特点就是地位越高,看着越宏伟,《史记》:“(田)单又纵反问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缪先人,可为寒心。”

陵墓则是君王的坟墓。清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古王者之葬,称墓而已……及春秋以降,乃有称丘者:楚昭王墓谓之昭丘,赵武灵王墓谓之灵丘,而吴王阉间之墓亦名虎丘。”

而到了战国时期,君王的坟墓开始被称作“陵”,如《史记·赵世家》:“肃侯十五年起寿陵”;《秦本纪》:“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寿陵。始有称陵者。至汉则无帝不称陵矣。”

以上所述表明,君王坟墓称“陵”,是从战国中期的赵肃侯等人开始的。他们的目的在于表现其丘墓的高大雄伟,如《说文阜部》:“陵,大阜也。”

松、柏、槐、柳的区别

坟丘墓作为封建等级制的标志,其使用有严格的规定,身份越高,坟丘越大;反之,则否。《周礼》云:“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吕氏春秋》曰:“审棺椁之厚薄,营丘垄之大小,高卑薄厚之度,贵贱之等级。”《墨子》也曰:“王公大人有丧者,云棺椁必重,葬埋必厚,衣衾必多,文绣必繁,丘陇必巨。”

也是说,看一座坟墓的等级,除了名称坟、冢、陵以外,还要看丘的大小,棺椁的厚薄,还有所种之树的种类,以及多寡。

古人对身后之事是非常看重的,平民百姓都知道要立坟头,竖碑,甚至广植松柏,但在古代,墓上种树是有严格规定的。

《白虎通德论·崩薨篇》曰:“天子坟高三仞,树以松;诸侯半之,树以柏;大夫八尺,树以栾;士四尺,树以愧:庶人无坟,树以杨柳。”

意思很明白,天子墓前种松,诸侯种柏,大夫种栾,读书人种槐,平民只能种柳树。

既然有这么严格的规定,为什么后世很多帝王的陵区墓田上没有“陵屋”这样的高大建筑,甚至不见松柏长青?

要知道,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尤其对于那些帝王将相而言,再说,人不能逾制,但没说不能降制。天子非要弄一个士大夫的冢墓,你也没辙。

当然,他们降制也不是为了谦虚,或者节俭,而是为了防盗墓。

比如曹操,曹操生前再三强调“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坟头,风水林什么的,一概不要。

而曹魏的继承者们也基本贯彻了曹操定下的规矩,曹丕死后葬于洛阳,墓址就选在首阳山的一块“丘墟不食之地”,陵墓“因山为体”,无为封树,无立寝殿,不修神道;墓内无藏金玉珍宝,基本和曹操一样。

而“曹魏三祖”中唯一有丘陵的曹睿,还因为高平陵之变而被司马氏篡了江山,所以,有鉴于此,司马懿在临死前也留下了“不封不树不谒陵”的家规,因而西晋皇陵不显于世。

再比如成吉思汗,他的葬所也是典型的为了防盗。据说成吉思汗下葬后,不仅不封不树,还令万马踏平葬迹,并令人守护至青草长出,凡参与葬事的知情者一律处死,所以成吉思汗墓至今仍未被人发现。

结语

汇总一下,坟、冢、墓、陵都是丧葬之所,墓是指底下部分,坟指地上部分,有地上部分的称“坟墓”或“丘墓”,按照墓主人的等级不同,“丘墓”又分平民的坟,士大夫的冢,帝王的陵三种。

而松、柏、槐、柳以及栾是丧葬之所所种之树,按照墓主人的不同,分为天子种松,诸侯种柏,大夫种栾,读书人种槐,平民种柳五种。

大家明白了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