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区老年人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10-02 11:52

提案者   赵志坚   提案编号   199  
标题   吴中区老年人及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居家养老服务优化  
提案内容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苏州市在1982年就正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底,全市60岁以上人口达到195.6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5.6%。65岁以上老年人人口达156.5万,占户籍人口的20.2%。据统计,其中吴中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29万人,占总户籍人口的12.3%,其中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数量约为5.8万人,长护险服务人口约为1.2万人。苏州市吴中区作为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地区,应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化方案,以回应老年人的现实需求。

一、当前吴中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有待提高

1. 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随着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服务类型逐渐多样化、专业化,对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要求也逐渐提高。吴中区居家养老机构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参差不齐,服务人员普遍存在学历不高、跨行业工作和下岗再就业等情况,缺乏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

2. 服务流程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尽管居家养老服务在吴中区已经有所发展,但服务流程的专业化程度仍有待提高。服务流程普遍存在按需做事、没有章法的情况,缺乏成文、规范的服务流程,容易影响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辅具租赁需求有待发掘

吴中区失能与半失能老人的数量约为5.8万人,他们的需求相比普通老人的需求往往更加特殊和复杂,目前的服务体系并未完全照顾到这些老人的对辅助器具的特殊需求。对于失能与半失能老人而言,居家护理、日常出行不管是对老人自身,还是对老人家属,都是复杂且严峻的问题,许多老人可能因为家庭的复杂性、经济条件限制、对政府提出的居家养老,辅具租赁等惠民政策的太了解而不能及时得到合适的辅具支持而影响生活起居,没有合适辅具支持很容易造成二次伤害如:摔倒造成骨质等问题。同时,许多老人及家属由于不了解和已购买了辅具、使用时间较短而造成一次性浪费等多种因素,也可能会购买到具有安全隐患的辅具。不仅如此,由于缺乏辅具配套的专业适配、服务、售后流程,家属及老人在购买和使用辅具时忽视了安全性。

(三)居家医疗服务亟待加强

居家养老服务中,医疗服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中,对于失能与半失能老人而言,医疗护理是最重要的照护需要,个体的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老年失能情况,影响了失能老人生活质量。然而,吴中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大多没有同具有相关资质的医疗机构建立合作,不能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提供互联网诊断、就诊绿色通道等服务。

(四)智慧平台管理业务仍需进一步推广和完善

虽然吴中区已经开展了一些智慧平台管理业务,但这些平台的管理业务并未完全发挥其作用。一些老人可能因为无法熟练使用这些平台而无法获得更好的服务体验。同时,这些智慧平台功能参差不齐。智慧平台管理业务的推广和应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二、吴中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优化建议

(一)加强服务整合:将居家养老、居家医疗、辅具租赁和智慧平台管理业务进行整合,为吴中区老年人、失能与半失能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通过服务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二)提升服务质量:加强服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规范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每位老人得到专业的照顾和护理。通过定期培训、专业指导等方式,提升服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同时建立规范的服务流程,确保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引入智慧平台管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个智慧养老平台,实现服务资源的有效调配和管理,提高服务效率。通过推广智慧平台的使用,为老人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四)辅具租赁业务推广:根据老人的需求,推广辅具租赁业务,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日常生活,及满足失能和半失能老人的特殊需求。同时加强辅具配套服务,确保老人的使用安全,避免特殊家庭的额外经济支出和辅助器具的一次性使用造成资源浪费,辅具租赁业务可以循环使用避免浪费及减少家庭的经济支出及政府的财政支出。

(五)医疗资源的接入:与医疗机构合作,为老人提供线上线下的医疗服务,确保老人的健康需求得到满足。通过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老人提供及时的医疗服务和健康指导。

(六)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提高公众对长护险和其他养老服务的认识,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通过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公众对长护险和其他养老服务的认识和了解;同时提供政策支持和补贴,鼓励更多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承办单位   主办   吴中区民政局  
协办   吴中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吴中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答复内容  

居家养老是大多数老年人选择的养老方式。相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居家养老服务。民政部门主要针对需要介助介护的7类援助对象以及高龄、空巢、独居、计生特扶家庭等补助对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提供房屋保洁、起居照料、精神关爱、活动陪护等服务。居家医疗主要由卫生健康部门负责,重点为辖区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常见病诊疗、上门服务、健康指导、家庭病床、双向转诊等签约服务。长护险主要是由医疗保障部门,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方式,为失能需要长期照护人员提供医疗护理和生活照料服务。

随着机构改革工作落实到位,下一步,区民政局将发挥老龄工作牵头协调作用,加强养老服务资源整合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

一是规范开展老年人能力评估。2022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批准发布了《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GB/T42195-2022),为科学划分老年人能力等级,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养老服务供给,规范养老服务机构运营等提供基本依据。苏州市委办、市政府办《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苏委办发〔2023〕24号)也明确提出,要落实《老年人能力评估规范》国家标准,规范我市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评估结果作为老年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待遇、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项目的重要依据,全市范围互认、各部门按需使用。下一步,加强高龄老年人评估服务,2025年底前,通过专业评估、筛查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有需求的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现全覆盖。

二是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继续推行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我区先后七年将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纳入民生实事项目,2023年底,完成适老化改造1104户,为全区826户空巢独居、计生特扶失能等特殊困难家庭安装烟雾报警器、燃气报警器、红外人体移动传感器、紧急呼叫器,通过大数据物联网实现7*24全天守候,保障老年人实现“原居安老”。今年,我们计划完成适老化改造1149户;在甪直镇、城南街道建设家庭养老照护床位10张,对老年人居住环境进行的适老化、智慧化改造,提供专业化类机构照护服务。同时,我们鼓励在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或者有条件的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适老化展厅、开通辅具租赁服务。实施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专项普及培训工程,完成4500人次培训任务,有效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帮助老年人通过数字平台享受到便捷的居家养老服务。针对医疗护理需求,加强与社区、养老机构等共建合作,在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等功能社区设置家庭医生工作室24个,通过医联体建设、巡回医疗派驻服务、远程医疗、互联网医院等模式,促进二、三级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能够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医疗资源。下一步,持续鼓励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居家医疗服务、医养结合签约服务,依托社区小微机构,导入照护、护理、康复、医疗等专业医疗护理康复资源,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的互嵌联动。

三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2019年到2021年,我局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居家养老援助服务的通知》《苏州市吴中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考核管理办法(试行)》《关于试点开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项目化服务的通知》等文件,为规范居家养老服务流程提供政策支撑与指导。2023年,民政部社会福利中心发布实施《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基本规范》推荐性国家标准(GB/T 43153-2023),这是我国针对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发布的首个国家标准,将为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内容、组织实施条件及相关流程要求等提供基本指引。下一步,民政部门将督促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按照规范要求,完善服务管理制度,强化企业内部岗前培训和岗中培训,积极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养老护理员、社会工作者持证比例。规范开展生活照料、基础照护、健康管理、探访关爱、精神慰藉、委托代办、家庭生活环境适老化改造等服务。

四是加强惠老政策宣传。继续推动建立“银发顾问”制度,在为老服务机构设置银发顾问点,配备银发顾问,向老年人及其家庭提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资源介绍、老年人福利政策指导、制定养老服务清单等各类为老服务,有效解决养老服务供需对接“最后一米”问题。今年,区民政局和中国人寿联合实施“守护吴老”惠老政策“六个一”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和老年人家庭宣传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三项保险等政策,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