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国际上最大的以中国丝绸为主题,集收藏、研究、传承、展示于一体的纺织服饰类专题博物馆,也是向国内外观众展示中国丝绸悠久历史和高超技术工艺、讲述“丝绸”之路及东西方文化之间交流故事的重要窗口,更是研究国际丝绸文化的学术基地。中国丝绸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近10万件,展示了中华五千年的丝绸历史及文化,特别是出土于“丝绸之路”沿途的汉唐织物、北方草原的辽金元实物、江南地区的宋代服饰、明清的官服袍料以及外销绸等。本文选取馆藏的几件中国古代丝绸精品,以飨读者。
菱纹罗
战国,丝,长14厘米,宽13厘米
浙江自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发掘以来,一直到五代才有丝绸出土,其中的3000年间几乎没有任何丝织品出土,这种现象直到2006年五福村楚墓的发掘才有所改变。五福村楚墓位于浙江安吉高禹镇,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安吉县博物馆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墓中出土了方孔纱、经锦锦带等丝织品,这些丝绸文物的发现填补了浙江丝绸史空白,说明浙江丝绸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已很发达。
此件菱纹罗出土于五福村楚墓,原为铜镜镜衣,是暗花罗织物,在四经绞地上以二经绞组织显花。在菱形图案之间还有一动物图案,四足,头部有两角,可能为鹿一类的动物,在此动物的上部还有一长有五个枝丫的树形图案。值得注意的是此件织物的图案设计原应为上下对称,但在菱形下端的部分出现了错织现象,推测可能织造时在提升综片N时,原应继续提升综片N+1、N+2、N+3……,却以N-1、N-2、N-3……N-3、N-2、N-1、N、N+1、N+2、N+3……提升综片,这也是多综式提花机在当时已被使用的证明。
延年益寿长葆子孙锦
汉,丝,长56.5厘米,宽14.5厘米
此件织锦出土于新疆若羌罗布泊沿岸的楼兰遗址,西汉武帝击败匈奴后,由于匈奴依旧控制着天山北麓和南麓东部地区,通往西域最便利的伊吾路形同虚设,因此东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的楼兰地区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通道,并繁荣一时。近代以来,经过多次发掘,在古城遗址、城郊墓葬中都发现了大量丝绸文物,年代多为东汉至魏晋时期,品种涵盖织锦、绮、罗、绢、刺绣等。
此件织锦采用汉代典型的平纹经重组织织造,以绛红色经线作地,蓝、黄、绿、白等色经线显花,其中绿、白两色经线分区交替,是典型的汉式云气动物纹锦。云气动物纹是汉代织锦中最具特色的主题图案之一,当时也被称作云虡纹。其图案以穗状云气为骨架,其中穿插奔跑的神兽,能辨认的有龙、虎、鸟等,表现了人们想象中的天上仙境。在云气和动物纹间织有“延年益寿长葆子孙”八字铭文,寄托了人们对祈求长生、保佑子孙绵绵无极的渴望。
莲座双翼树纹锦
北朝,丝,长80厘米,宽45厘米
此件织锦的保存情况较好,可看到有完整的图案循环,经向循环38厘米,纬向循环9厘米。一个循环之内主要有两个主题纹样,一个是联珠环中的八瓣花,另一个纹样呈狭长状,下部为由五瓣花瓣构成的莲花座,座上为柱,两侧伸出绶带纹,带上是双翼纹,一对翅膀从两侧向上伸展,翅根为人字形的羽毛纹,外生七片大羽,两翼中间长出一枝小树。
双翼纹样在萨珊波斯时期的艺术中十分常用,在当时的建筑部件中就有以双翼和树纹相结合,以及双翼上的字符纹和双翼中的冠饰纹的实例,其双翼有可能是鹰的象征。同类的双翼纹还大量出现在萨珊时期的王冠上。北朝前后,这种双翼纹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出现在汉地的经锦织物上,新疆吐鲁番博物馆收藏的蓝地佛像狮纹锦上就有类似的双翼纹样。
立狮宝花纹锦
唐,丝,长46厘米,宽29厘米
此件锦虽然只有两种色彩,但图案极为华丽,以大窠花卉为环,环中是一站立的狮子,环外是花卉纹作宾花。其宝花团窠环在整窠图案中占较大比重,从而压缩了狮子纹的空间;而团窠环中的狮子头鬃卷曲,双耳直立,狮尾上翘,躯体肉丰骨劲、健硕丰满,与北朝时期织锦上呈现“狗化”趋势的狮子造型不同。此狮子纹的线条明确简练,充满力量和活力,更具真实性,更有写实意味。
这种以花环团窠和动物纹样相结合,将动物纹样置于花卉环中的设计创自唐代初期,被称为“陵阳公样”。从组织结构上看,此件织锦采用辽式纬锦,而且其纹样已带有自由的写实风格,应是陵阳公样在唐代晚期流行的典型代表之一。
陵阳公样
陵阳公即窦师纶(593—671),字希言,扶风平陵人,其先祖出自鲜卑纥豆陵氏,北魏孝文帝时改为汉姓“窦”。李唐立国后,窦师纶因功被封为陵阳郡开国公、金紫光禄大夫。武德四年(621),窦师纶被任命为益州大行台检校修造,负责制造舆服器械,在此期间,他创制出了闻名后世的“陵阳公样”。所谓“陵阳公样”,是唐代吸收消化自西域地区传入的联珠团窠纹样后,出现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团窠图案,以花环团窠和动物纹样相结合。陵阳公样使用的团窠环可分成三种类型:一种是组合环,有双联珠、花瓣联珠、卷草联珠等各种变化,是陵阳公样与联珠团窠较为接近的一种;第二种是卷草环;第三种采用花蕾形的宝花作环。这件立狮宝花纹锦就属于第三种类型。
花卉纹刺绣夹缬罗
唐,丝,长114厘米,宽56厘米
此件织物的主体为菱形暗花罗,其上以平绣绣出一些单独的小花,呈直线状排列,非常自然淡雅。在某些绣线脱落的地方,还可见蓝黑色的轮廓线,可能是刺绣图案所用的底稿。织物的右边是一条宽约10厘米的刺绣带,原来可能是衣襟之类,带上用彩色丝线平绣出花树、鸾凤和蝴蝶等纹样,十分写实。此类纹样始于唐代中晚期,实物基本不见,只在敦煌壁画中的服饰图案上还可看到一些。
织物上还钉缝有两块多彩夹缬罗,夹缬是指用两块雕刻成对称图案的凸板相对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工艺及其工艺制品,染色时,织物上有凸板夹住的地方就无法染色,起到防染作用,未被夹住的地方则染上颜色。其名始于唐代,据《唐语林》记载,夹缬的发明者是唐玄宗时柳婕妤之妹,她“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因婕妤生日,献王皇后一匹,上见而赏之,因敕宫中依样制之。当时甚秘,后渐出,遍于天下”。夹缬的名字也屡见于唐代文献,如“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今朝纵目玩芳菲,夹缬笼裙绣地衣”等。
四大传统印染工艺
蜡缬、灰缬、绞缬、夹缬
蜡缬、灰缬、绞缬、夹缬是唐代流行的印染工艺。蜡缬又称蜡染,是用蜡作防染剂进行防染印花的产品,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的棉布上,似由西域输入,魏唐间流传渐广。由于中原地区产蜡很少,唐代出现以灰代蜡的防染印花,亦称灰缬,明清时被广泛用于棉织物,即现今流行的蓝印花布。绞缬又名扎染,制作时用线或织物本身将织物扎结后入染,解结成纹,纹样具有晕色效果,出现于东晋时期,唐宋时极盛,一直沿用至今。夹缬出现最晚,始于唐,盛行于唐宋两代,明清时期依然使用,多见于浙江和西藏一带,制作时将丝绸夹于两块镂空花板之间,利用花板的紧夹进行防染,解开花板,花纹即现。
缂丝玉兔纹云肩
元,丝,长32厘米,宽24厘米
元朝时期云肩风靡一时,其图案多为几何形骨架,即由四个均等的如意云头向上、下、左、右四个方向作对称发散状。云肩轮廓线内外的图案不同:内部多为折枝花卉、海石榴、群龙戏珠、灵芝云、凤穿牡丹、三足乌日纹、玉兔月纹、盘龙等纹样;外部则为折枝花、回首鹿、狮子、紫汤荷花等纹样,其图案主题显示了汉、蒙古、伊斯兰三种文明的融通。此件残片原应为云肩左肩的一部分,以缂丝方法制成,下方是卷草形云肩轮廓,装饰有满地的折枝牡丹花卉,配以叶子和花蕾,中间的团窠内一只玉兔正在桂树下捣药,象征着月亮,正是史书所载的“日月云肩”。团窠之上是元代常见的灵芝云,其上是龙戏珠图案,但龙只有半条残留下来。
蓝地妆花蟒袍料
明,丝,长236厘米,宽206厘米
这是一件织成的袍料。所谓“织成”,不是普通的提花面料,而是一种特别的设计形式,其图案按照服装款式的要求进行设计,下机后仅需裁剪和缝缀,就可成衣,十分方便。此件袍料的地部为蓝色暗花缎织物,在五枚经缎地上以五枚纬缎组织织出四合如意云纹,袍料的中间部分是大型柿蒂窠过肩蟒纹样,一条往前,一条向后,窠内伴有江牙海水,意为江山万代、四海升平。另有12组24条小型蟒,实为蟒襕,属蟒袍的下摆部分。
所谓“蟒”,它的形状与龙相似,但为四爪,即俗称的“五爪为龙,四爪为蟒”。其形象应始于元代,《元典章》里也提到过,当时街市上有卖与皇上御穿御用一样的缎子,只比大龙少一个爪子,是四个爪子的。但被称为“蟒”则可能始于明代,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中就提到“蟒衣如象龙之服,与至尊所御袍相肖,但减一爪耳”。蟒的图案可用于文武宦官的服饰,《明史舆服志》中载:“永乐以后,宦官在帝左右,必蟒服,制如曳撒,绣蟒于左右,系以鸾带,此燕闲之服也。”北京明代苇子坑夏儒墓就曾出土过蟒袍,此外,在明代绘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实例。
黄地蕾丝花卉纹缎
清,丝,长364厘米,宽75厘米
17至18世纪时,随着东方航线上的贸易日益繁忙,大量的中国丝绸被运往欧洲各国,带动了一股欧洲追捧中国奢侈品的狂热之风。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欧洲各国的商人还以来样加工的形式,根据欧洲的流行时尚,从中国定制了大量丝绸产品。这些织物品种有提花、彩绘、印花等,多数由欧洲设计师设计好图案,再由中国工匠加工生产而成,此件清代黄地蕾丝花卉纹缎就属于此类。
这件外销绸是提花缎织物,以鹅黄色作地,其上以白色丝线织出相互缠绕的蕾丝花边与牡丹花枝纹样,并通过平纹和斜纹两种组织的不同质地来表现花枝、花瓣和蕾丝的光影,给人以铺张浮华和充满韵律的审美感受。蕾丝在欧洲17至18世纪初十分流行,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时代,女士们喜欢在领口、袖口、裙摆处露出内衣的蕾丝花边,在喝下午茶时,也要铺上白色刺绣蕾丝的桌布和餐巾,显得情调十足。外销织物把拖曳的蕾丝作为设计纹样,可见是充分考虑到欧洲当年的流行时尚。
文图∣徐铮
徐铮,东华大学工学博士(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现任职于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丝绸史的研究及展览策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