拦河大屋后人黄绍武说,到明末清初,苏二村的富裕程度达到巅峰。当时朝廷还有捐官一说,祖先是村中首富,打算捐官改变“泥腿子”的出身。祖先的正妻是雷州知县的妹子,属于大户人家出身,听闻祖先的想法后,把祖先劝说住了。她认为捐官不如建房,留一间大祖屋可以福荫子孙。在妻子劝说下,才有拦河大屋的出现。不料,当时气势磅礴的拦河大屋建起后,带动了村里的建房潮流。村里很多商贾不惜钱财建起房屋,就连建筑门楣上的雕刻也工艺精湛,有些花了两三年时间,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才有如今的古建筑存在。
原标题:明清“土豪村”藏银纳粮敬老尊贤
苏二村古屋群
600年老树诉说往事
仿造海豚口建造的排水口揭示:古村受海洋文化浸润
古村残墙在叹息
古村流行福寿禄墙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全良波 袁增伟
通讯员 黄武 谢碧霞
在湛江市遂溪县建新镇遂城东南方向33公里处,有一座拥有百年古树、千年古井和百年建筑的自然古村落——苏二村。苏二村毗邻湖光岩景区,以黄氏家族为主,始于北宋。村落古荔密布,风光毓秀,民风纯朴。村里的文化宫、文化楼、古民居和数百年老树相得益彰,形成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村民养成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的良好风气。家长们对子女教育极重视,勤俭节约大力支持子女读书,村里人才辈出。
苏二村纪念
苏东坡二进村
走进苏二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四棵超过百年历史的古树。古树虽经百年风霜,其中一棵树龄甚至超过600年,却不显苍老枯朽之态。树荫下老人在乘凉,小孩在嬉戏,远离城市喧哗带来了心灵上的宁静。苏二村原名荔枝村,因荔枝树很多而得名,后来为了纪念苏东坡,才改名苏二村。
73岁老人黄巨良说,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很喜欢吃荔枝,留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佳句。他当年曾被贬,途经南北要塞“三十里官路”时,便慕名走进荔枝村,可惜荔枝成熟的季节已过。村里的长者告诉他,“要尝荔枝佳果味,待到来年五月时”。后来,苏东坡先生遇赦北归,经过遂溪时正逢五月,他再次踏进荔枝村,这时村里的长老便捧出味道最美的荔枝王——“双袋子”来招待他,他终于如愿以偿。村民为了纪念苏东坡两次踏进荔枝村,便把荔枝村改名为苏二村,意即“苏东坡二进荔枝村”。
黄巨良说,苏东坡当年被贬经过的“三十里官路”,至今仍有迹可循,官路上的石板清晰可见,沿着官路所种的荔枝树亦尚在。荔枝树可以说是苏二村的村树,种植历史已上千年,至今村民的屋前宅后都种有荔枝,荔枝花开时节,荔香弥漫全村。荔枝林是一片丰产林,一棵荔枝树结果累累,将树枝压弯垂地,连地上走过的猪也能仰头啃着吃。苏二村所产的荔枝叫“双袋子”,有鹅蛋一般大,肉厚核小,果味清甜,咬一口满嘴流蜜。这种“双袋子”荔枝在雷州半岛是独一无二的特产。
据介绍,苏二村的历史悠久,早在北宋期间,始祖从福建莆田迁居这里,至今已近千年历史,开基拓业,繁衍生息,黄氏子孙发展到3000余人。今日的苏二村,分为古村和新村两部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古村的大部分居民迁进了新居。但是村民们有什么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仍要回老屋祭祖,贴上大红对联,在祠堂里大摆宴席,其风俗一直沿袭至今。
捐官不如建祖屋福荫子孙
苏二村是粤西地区保存古民居建筑较好的村庄之一,现存古民居113座,占地面积4万多平方米,以明朝和清朝建筑风格为主。村落以一条纵向的主道和多条横向的巷街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青石铺地,巷道、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错落有致。古建筑以石砖结构为主,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色调高雅大方。这些建筑十分注重装饰,门额题字、花雕图案及屏门花草雕刻等赏心悦目,浮雕刻有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巧夺天工。
村中的明清古民居,最为壮观的当数村里明末清初首富所建的一座共有50多间厢房的“拦河大屋”。拦河大屋占地面积两亩多,是村宅中最大型最完整的豪宅,屋顶保存着完好的枪口和炮口,以备作战,防匪防盗,其布局之精、结构之巧、装饰之美非常罕见。拦河大屋分为上下两部分,光大门就有100多个。走近拦河大屋,明朝时的砖头与木梁散发着沧桑的气息,一砖一瓦仿佛在诉说着沧海桑田的变化。部分花雕、窗花等装饰已经剥落,但整个轮廓仍十分清晰,让人联想到当时的辉煌。
拦河大屋后人黄绍武说,到明末清初,苏二村的富裕程度达到巅峰。当时朝廷还有捐官一说,祖先是村中首富,打算捐官改变“泥腿子”的出身。祖先的正妻是雷州知县的妹子,属于大户人家出身,听闻祖先的想法后,把祖先劝说住了。她认为捐官不如建房,留一间大祖屋可以福荫子孙。在妻子劝说下,才有拦河大屋的出现。不料,当时气势磅礴的拦河大屋建起后,带动了村里的建房潮流。村里很多商贾不惜钱财建起房屋,就连建筑门楣上的雕刻也工艺精湛,有些花了两三年时间,历经百年仍保存完好,才有如今的古建筑存在。
黄绍武说,曾经有游客出价2万元要买拦河大屋里的石雕,当时考虑到以后终要修缮,没有同意。如今故居已经成为外出游子最大的牵挂,如何保护好这些故居成为最大的忧愁。虽然苏二村村民有过富裕的辉煌历史,但村民要重新修缮并不容易。
“状元拜猪槽”流芳百世
苏二村在古时候能够全村富裕,离不开祖辈勤劳。至今为止,只要有人来村参观,村民们都会带游客去看村里的千年古井,为的是永远不忘古时的挖井人。
苏二村中心处有个千年的古井,是以前所有村民的吃水井。一眼看下去,井水还挺清澈,而记者留意的是井上村民打水时磨出的四个脚印痕迹,可以想象,千年来,这口古井养育了苏二村的代代村民。据记载,苏二村村民以前必须步行到很远的地方担水,生活十分不便。后来,村民决定自己挖井。挖井时,村民花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无法出水。当挖到十几米深时,又被岩石阻挡,很难继续再挖下去。但先祖们想尽一切办法,终于打破了岩层。井水喷溅而出,溢满全村所有的巷道,村民生活非常不便。后来有人提议,把一块岩石放下去压住水势,果然奏效。从此,不管春夏秋冬苏二村民都喝上了清甜的井水。
“要想喝水必须自己动手,不然就变成三个和尚没有水喝。”黄巨良说,除了游客外,村民也会给孩子们讲挖井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道理,这样从小培育他们勤劳的本质。
此外,苏二村还用另一个“状元拜猪槽”的故事教育孩子,让尊老爱幼成为传统。
在该村的黄氏宗室,记者见到了一个脸盆大小的石盆,墙上贴着“状元拜猪槽”的传说:清朝时,村里的举人黄中润和状元林召棠是结拜兄弟。林召棠第一次拜访黄家时,刚到门口就见到一位正在喂猪的老妇人,经介绍知道是黄中润的母亲,林召棠赶忙跪地参拜。这时,黄中润的母亲连忙回屋洗手更换新衣服,再出来双手扶起林召棠。在此过程中,林召棠一直跪在猪槽旁边。此后,体现林召棠无比贤孝的“状元拜猪槽”的故事,便流传开来。石猪槽还保留至今,教育着代代子孙孝敬父母老人。
谈起儿孙孝顺,黄巨良面上像开了花一样,嘴里溜出阵阵笑声。他说,尊老爱幼已经成为村里的传统,村里的孩子远远见到他,都会“伯爷好”、“伯伯好”地打招呼。家里儿子和孙子都十分孝顺,二孙子在珠海上大学,每周起码打3个电话回来嘘寒问暖,一回到家中,还烧水给他洗脚。
黄巨良也说,如今,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发展,真担心随着故居墙壁剥落,孩子们再找不到儿时回忆。
故事·源流
繁华随水而来,随运而逝,随势再兴
古时候,苏二村得天时地利,有田有岭有林,一条通往苦竹渡流向雷州湾出海口的半咸半淡的苏二河从村前流过,一座有三百多年历史的石拱桥跨河而过,通往遂溪建新墟,连接霞山至雷州线。
水通财通。当年,苏二村民得苏二河通河达海之便利,乘船出入,开展商贸活动,村中民宅所用的红砖青石大多从吴川梅菉码头船运回村。石拱桥和苏二河,构成鱼米之乡靓丽的“清明上河图”。苏二河河水蜿蜒,一路流经稻田蔗海,直抵苦竹大河。两岸红树林密布,芦苇荡扬花,海鱼河虾戏游于河中,让人感叹自然造物主对苏二村的厚爱。
村民黄德平说,苏二村地处遂溪、雷州、麻章三地交界,是个状似海螺的鱼米之乡,与太平镇庐山村、城月镇庄家村比邻。有句民谣自古传到今: 庐山的后生,庄家的姑娘,苏二的富翁,说的是苏二村的商贾富户最多。后来,苏二村的商贸随着水路衰退而没落,剩下一栋栋古建筑诉说辉煌。
遂溪旅游局局长黄高梅说,苏二村的村落风光毓秀,古荔枝密布村围,古溪河自北向南绕村流过,数百年大树郁郁葱葱,更有铭刻历史脚印的千年古井和粤西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建筑之一——苏二村古民居建筑群。苏二村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可谓实至名归。走马苏二村可以感受到村民建设新农村和保护开发好历史文化名村燃起的热情,听到他们紧跟新时代前行的足音——苏二村成立保护领导小组,对古村落巷道和部分古建筑进行修缮,对具有特色的古建筑、古石盆、古树、古井、古池塘等加以保护,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古村落保护,严禁破坏古村旅游资源、植被景观等行为。
虽然苏二村里名居古屋成排成列,古街古巷蔚然古风,但还“藏在深闺”。令人兴奋的是,海湾大桥西连接线开通后,从湛江市区到该村只有约15分钟车程,这是湛江后花园里的一个充满古意的旅游景点。
故事·风情
雷剧不“雷”受追捧
虾饼有“虾”逗味蕾
苏二村人说的是雷州话。雷州话属闽方言,该村始祖从福建莆田迁居此地后,带来了闽南语,经长时间的演变,发展成现在的雷州话。在雷州半岛盛行着一种历经几百年的地方剧种——雷剧,作为讲雷州话的苏二村民,雷剧也是该村的传统剧目。
黄德平说,由于该剧种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唱词通俗易懂,深受苏二村广大村民的喜欢。从清朝开始,该村为演戏酬神而从外地请来雷歌班,渐渐形成了每年元宵节和中秋节期间演戏的惯例,一直保留至今。每逢演雷剧,不管是中老年人还是青少年人,都早早地吃完晚饭赶到戏场,甚至拿着长凳子、草席等到戏场上占一个好位置。当夜幕降临时,戏也快开始了,这时,戏场更加热闹,人们都聚集在戏台下,人头涌动,做生意的小贩也围在戏场四周,有小食摊、虾饼摊、白切狗摊等,犹如一个小集市。
谈起苏二村小食,黄德平说得津津有味。他说,虾饼以其饼面有虾而得名,只有到了村中年例或其他重大节日,才有小贩制作出来贩卖。虾饼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米粉、葱花加水搅匀成为米浆。然后,用一块木棍子,下面挑着一个五六厘米长、半厘米厚的圆形“虾饼壳”,即饼模,勺适量的米浆在“虾饼壳”内,面上放一二条鲜虾,再放在油锅里炸熟即可。
故事·风俗
勒紧裤袋筹“福钱”
“做福”是雷州半岛地区盛行的一种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一种活动,苏二村也保留着这种祭祀方式。该村每年举行“做福”活动两次,分别在农历的年初和年底,年初一般在元宵节期间的某日,年底则在腊月的某日。
由村中长老召集,选“福头”若干名,并明确分工,向村民收集“做福”费用,村民则以户为单位交纳“福钱”。因为这是带有祭祀求福的性质,且以参加为荣、被革为耻,即使是家中无米下锅,也勒紧裤袋到处筹钱以交纳“福钱”。“福头”收齐“福钱”,登记完毕,便盘算一下有多少份,酌量买回生猪、生鸡等,宰后全部放入锅里加水煮熟,捞起放在桌上。然后,几个年轻壮汉抬到神坛前,点燃香烛拜祭,然后再抬回,按交纳“福钱”份数分配“福肉”。
黄巨良说,分“福肉”之时,熙熙攘攘,小孩垂涎欲滴,高兴得手舞足蹈。
故事·地理
每栋民居有藏银
明清时候,苏二村可谓是“土豪村”,每家每户都有不少存粮。据村民介绍,故居除设有福房堆放银两之外,家人还喜欢藏银。
因为这里“山高皇帝远”,土匪和海盗闻风集结。一些人把私房钱埋到地下,或者藏在房屋难以觉察的地方。特别是兵荒马乱之时,富豪们把银子一担担地藏起来,数量是一个谜。
黄德平说,近几年来,不少村民按照旧样重修故居,打地基时都挖出不少银子和钱币。从民居就可以看出古时候苏二村的富贵程度,所以每栋民居有藏银不足为奇。传说在兵荒马乱的时候,村里富豪们不敢把银子藏在家里了,都是一担担地挑出来,埋在村周边的山头里。有人建议,村周边的田地开发时,村民都应该去看看,说不定能够挖出一担银子。
黄德平说,挖开民居的地面肯定能够找到银子,但这样无疑就是拾了芝麻掉了西瓜。对苏二村而言,这些拥有几百年历史的民居才是最大的财富,必须进行修缮加固。但村民苦于没有资金,风吹雨打,只能眼睁睁看着这些建筑倒塌,甚至消失。
全良波、袁增伟、黄武、谢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