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石经 始刻于东汉末季,至清代,共刻石 7次:①《熹平石经》。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立(175~183),内容包括《易》、《书》、《诗》、《仪礼》、《春秋》、《公羊》和《论语》等七经。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一种字体书写上石,故又称《一字石经》、《一体石经》。这次刻石因要正定经典文字,公布标准文本,故引起极大反响,“及碑始立,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后汉书·蔡邕传》)。这样大规模地整理和校订典籍,在校勘学、版本学上有深远的意义。《熹平石经》刻成后不久,在董卓之乱中就开始散佚,现存残石不足1万字。②《正始石经》。 三国魏正始年间(240~249)刻成《尚书》、《春秋》二经,经文每字用古文、 篆、隶三体,又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今有残石留存, 并有残石拓本流传。③ 《开成石经》。唐大和七年至开成二年 (833~837)立,又称 《唐石经》。有《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 《公羊传》、 《縠梁传》、《论语》、《孝经》、《尔雅》等十二经。此次刻石目的也是订正经籍,校勘精审,五代时雕版印刷的第一部监本九经即以该石经为底本。 今存于西安碑林(见彩图) 。④《广政石经》。五代后蜀广政七年 (944)于成都开始镌刻, 先刻 《易》、 《书》、《诗》、《三礼》、《春秋左传》、《论语》、《孝经》、《尔雅》等十经,宋代又补刻《公羊》、《縠梁》二传、《孟子》及《古文尚书》。该石经与前后所刻各石经的不同之点是经文下镌有注文,小字双行。故全经共有千余石,历时百余年方才完成。因开始于五代后蜀,又称《蜀石经》。南宋时因《开成石经》在金朝统治区内,《广政石经》就成为当时的标准文本,原石约毁于南宋末年,宋拓残本尚有流传。⑤《嘉祐石经》,宋庆历元年至嘉祐六年(1041~1061)用篆、楷二体刻成《易》、《书》、《诗》、《周礼》、《礼记》、《春秋》、 《论语》、 《孝经》、《孟子》等九经。又称《二体石经》、《汴学石经》。今仅存残石数枚,有宋、元、明、清各朝的拓片残本。⑥《绍兴石经》,又称《南宋石经》,宋绍兴十三年 (1143) 在临安开始镌刻,成《易》、《书》、《诗》、《 春秋左传 》、《论语》、《孟子》、《礼记》(仅5篇)等七经。 除《论语》、《孟子》为行书外, 其余均为楷书。因是宋高宗御书,又称《绍兴御书石经》今杭州尚存44枚残石。有残拓本流传。⑦《乾隆石经》,乾隆五十六年(1791)刻《十三经》,立于太学。今存于北京国子监。经文为楷书,碑首《乾隆御定石经之碑》8 字为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