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1371~1435)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他在十五世纪初期,率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船队,以先进的航 海技术,七下西洋,英勇地与风浪搏斗,克服了重重困难,历经东 南亚、南亚、西非、及东非三十余国。体现了中国人民大无畏精神郑和下西洋,不仅密切了我国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关系,而且对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华侨向南 洋的开发和中国地理学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郑和下西洋,也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在世界航海史上有着突出的地位。
今年的7月11日是第21个中国航海日,也是郑和下西洋620周年,还是南京的大明龙江船厂遗址发现10周年。
郑和下西洋发生在十五世纪的上半时期(1405~1433),这绝不是偶然的,它是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首先是我国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以来,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其次则是明朝作为统一国家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统治者日益追求扩大明王朝的影响,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贸易和联系。
这些,给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和物质基础。
郑和是云南人,明洪武十四年(1381)进入当时镇守在北平的燕王朱棣藩邸。在靖难之役中,他出入战阵,多建奇功。后来,朱棣即位永乐帝,郑和则被擢升为内官监太监。
永乐三年(1405),郑和被任命为下西洋的“钦差总兵正使”,奉命在明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的28年间,率领大明庞大的船队,以华夏人民大无畏的精神,七下西洋。
《明史·郑和传》说:“和经事三朝(永乐、洪熙、宣德),先后七奉使,所历占城、爪哇、真腊、旧港 、暹罗、古里、满刺加、渤泥、苏门答腊、阿鲁、柯枝、大葛兰、小葛兰、西洋琐里、琐里、加异勒、阿拨巴丹、南巫里、锡兰山、喃嗽利、彭亨、急兰丹、忽鲁谟斯、比刺、溜山、孙刺、木骨都束、麻林、刺撒、祖法儿、沙里湾泥、竹步、榜葛剌、天方、黎代、那孤儿,凡三十余国。”
“鲸舟吼浪,远涉洪涛”,“涉沧溟十万余里”,郑和下西洋的航海业绩,不仅是我国历史上最壮阔的海上活动,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场大规模航海活动。无论是船队规模之大,船舶之巨,人员之多,组织配备之严密,使用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远,时间之长,影响之深,都是举世无与伦比,远远地超过了同时代的世界各航海国家。
就航海时间来说,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要早74年,比第亚士发现好望角早83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发现从欧洲到亚洲的新航路要早93年,麦哲伦横渡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的时间是1521年,比起郑和横渡印度洋时要晚116年。
从规模上看,郑和下西洋,28年间所使用的各种船只累计数为1456艘,其中最大的“修四十四丈,宽十八丈,高六十二丈,”所属官兵将士达27800余人之众。《西洋番国志》的作者巩珍是亲身参加下西洋的,在他的认知里,宝船“体势巍然,巨无与敌,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莫能举动“。
1957年,在南京三汊河中保村“龙江宝船厂“遗址中发现了一件舵杆木,长度为11.07米,舵杆如此巨大,其船身“体势巍然“则可想而知。
郑和大航海时代的南京,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决策地、筹措地、活动地、见证地和归宿地。下西洋,这一在明朝国力鼎盛时期,历时28年,汇聚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人士的盛会,更使南京成为了当时世界文明交流的舞台。南京的10多处与郑和下西洋相关的遗迹,不仅是各种文化交流的结晶,也是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见证。
郑和船队的远航,展现了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睦邻友好的伟大精神,更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探索海洋的非凡勇气和开放包容的博大胸怀,在浩瀚大洋上架起了一座连接东西方的友谊金桥。它所承载的“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穿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璀璨光芒。